2017年06月21日 星期三
教学
宏观建构与微观推进
□ 何 郁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尽管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但儒家学派仍然影响着我们现在的一言一行。因此,在中小学阶段,教师很有必要给学生讲孔子、讲《论语》。

    对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其实并不完全陌生,他们接触过一些相关内容,只是并不完整。学生对《论语》的主要内容和特色,对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往往了解不多,难以将孔子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认识、来感知。

    在中小学阶段,应该将孔子和《论语》当作一粒思想文化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因此,《论语》教学应该格外重视整体设计,将《论语》放在学习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去开发、去设计,做到宏观建构与微观操作相携而行。

    考虑到《论语》这部书的“语录体”特点,讲读《论语》时务必要有整体阅读意识。比如,孔子的生平、生活年代,孔子与这个年代的关系,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与学生的关系等,学生在学完《论语》后,对这些内容都应该有所了解。此外,关于《论语》本身——“论语”的基本意思,这部书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等——也应该是学生能够回答的。

    教师可以按照基本教学内容,将《论语》教学开发为若干课时的系列课程。比如,第一课讲孔子这个人和《论语》这部书,对学生进行全面介绍;第二课讲“仁”,因为“仁”是《论语》的核心思想,全书一共100多处涉及;第三课讲“君子”,“君子”也是《论语》的核心概念;考虑到孔子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教师,所以应该单独为“孔子与他的学生”安排一两节课;考虑到《论语》对中华文化和汉语言文字特有的贡献,还应该安排一两节课讲讲《论语》中的成语;还可以安排一两场读书汇报会,让学生读读自己的小论文;等等。

    将《论语》开发成一门20课时左右的课程,这就是宏观建构;而在课堂上落实教学,则需要微观推进。教师可以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可以使得“读”落到实处,还可以通过少量的“写”促进学生“回读”。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学习品质是思考,特别是独立思考。学习传统文化,并不是要顶礼膜拜,也不是要妄自菲薄,而是要学会思考,对待孔子也应如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先生虽然说的是新文艺,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样适用。对先贤,对孔子,对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报以尊重,而尊重的最好态度就是深入研读、批判继承,让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新思想融会贯通。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