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13日 星期三
记者手记
一位名师的“回归”

    按照约定的采访时间,电话那端传来吴志诚富有磁性的声音,原本他是要参加“学习共同体”的教研活动,在略显嘈杂的电话里,吴志诚娓娓道来。

    自从2013年学校开始“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吴志诚这位传统名师需要褪下包裹着自己的厚重盔甲,无论是之前的种种荣誉,还是娴熟、步步为营的课堂技巧,他承认自己是在一边排斥一边接受的裹挟前行,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学习共同体”的钟情与热爱。“当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生命状态得以舒展,我们改变课堂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与其说是舍弃,不如说是一种教学本质的回归、角色的回归、生命的回归。”

    听着电话那端吴志诚诉说着在公开课上“屁股插着金黄色的鸡毛掸子,张牙舞爪地蹲伏爬行着……”那场景在我脑海萦绕,好“玩”本是他的天性,遇到学习共同体,给他搭建了更宽广的平台。这本是天性的回归。

    “回归”也是“学习共同体”一种常用的学习策略。课堂上常会出现学生学习停滞的现象,这种停滞造成原定教学进程推进受阻。从学习的实质来看,这种停滞恰恰是学生学习生发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但是,学习的生发不是自然而然的,它的出现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与书本的互动就是其中之一,也即是强调的“回归”文本。吴志诚在课堂上把回归文本发挥得“淋漓尽致”。

    现在的吴志诚上完课最怕有专家或者同事点评说,“这是一节传统的好课”,因为这意味着他没有成长或者说是课堂没有取得突破。

    每当有人这样评价,吴志诚都感觉芒刺在背,对“学习共同体”的孜孜追求让吴志诚和同事们不禁感叹,“我们都回不去了”。像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期盼。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