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本期读校: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
一所小学的灯塔
本报记者 褚清源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学校的核心特质,会有怎样的表达?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不是每一所学校都能找到一种富有故事感和教育意蕴的校本化表达。

    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便找到了一句专属于自己的话——“自有一片天”。这句话如此有画面感,又如此让人憧憬。对人的尊重,对师生的期许,全在其中。

    据说,为了这句话,逸夫人苦苦寻找了多年。这是校长马东贤带领全体教师并借助专家智慧碰撞的结果。在无数次的分享论证中,逸夫人朝着一个方向寻找,一次次确立又一次次推翻,直到有人抛出“自有一片天”这句话,大家的眼睛突然明亮起来,每一个人都觉得“就是它了,这是我们心仪已久的表达”。

    于是,“自有一片天”这句话便成了逸夫小学的灯塔。毫无疑问,这句话是在逸夫小学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足以为逸夫小学的师生赋能。如果说一所学校就是一本书,那么一句话就可以遇见一个世界。“自有一片天”这句话与逸夫小学是互为注脚的。逸夫小学的教育逻辑只要一个,那就是提供更多的条件和环境,支持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人,发现并撑起自己的“一片天”。“一片天”不是别人给予的,它原本就存在于每一个生命里。这才是逸夫小学这本书里最生动、最辽阔的部分。从阅读一句话开始,这也许才是阅读一所学校的正确方式。

    每一所学校从成立到发展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精神追求。马东贤说,逸夫小学20年来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创业奠基期,目标是奋勇向前;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期,目标为追求优质教育,走向精细精致;第三阶段为转型发展期,打造个性化教育品牌,目标为“自有一片天”。“这一阶段每位教师有自己追求的精神和专业高地,每个学生有自己乐此不疲的学习项目。”马东贤说。

    从这句话出发,我在逸夫小学看到了太多不一样的场景。

    在这个写满收获的季节,逸夫小学迎来了建校20年的校庆日。与许多学校不同,他们的校庆低调、简单而有温度。他们的校庆活动彰显了“三个回归”,即回归学校、回归学生、回归学术。马东贤说,校庆要看见每一个孩子,校庆要成为孩子的主场。所以,他们的校庆没有邀请行政领导,而是通过一系列展示研讨活动,把校庆办成学生的校庆、教师的校庆、家长的校庆,让校庆与学校里的每一个人发生关联。

    我越来越觉得,校长的第一职业素养是懂管理、带团队。通常对于校长来说,懂管理可能比懂教育更容易办好一所学校。我的这一感觉在逸夫小学又一次得到了确认。

    让每一位教师“自有一片天”,逸夫小学的策略是“研究兴师”,把更多的教师带入一种研究生活。在马东贤看来,教师天然是一个研究者,他们每天都生活在教学现场,几乎每天都可能与有价值的案例相遇,这正是研究的最好土壤。但真实的情形是,一线教师通常对研究望而却步,一说到研究就会不自信地退避或旁观。逸夫小学则不同,他们找到了一种可操作、可移植的课题研究方法论。他们的研究具体而微,旨在寻找学得更好、教得更好的具体可能性,让教师的教学研究回到粗糙的地面。他们的研究定位于“招数”,定期召开“招数发布会”。比如,小学低年级易错字调查及提前干预策略研究;再比如,基于观察单的小学中段单元习作教学探索、项目学习背景下小学数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这些小课题研究让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走上职业幸福之路,用马东贤的话说:“逸夫小学的教师赶走了职业倦怠。”

    为了更好地支持教师专业发展,逸夫小学推出了私人定制进修活动。本着基于学校需要、教师擅长、学生喜欢的课程建设原则,让尽可能多的教师找到专业发展方向,学校出资对教师开展定向培训,聘请专家指导队伍建设,建工作室,搭建交流、展示的舞台。逸夫小学拥有3名专职美术教师,学校专门为他们成立了工作室。为让每一个逸夫学生公平地享受专职美术教师的教学,学校确立了“包段不跟班”原则,让每一个学生在逸夫小学的6年至少享受3年专职教师的教学。他们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寻见自己的爱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如果说逸夫小学是一所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那么他们的课堂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课改是一个不断抵达更深处的过程。逸夫小学的课堂教学从来没有停止过谋变,谋变不是为了求新求异,而是为了更好地抵达教学的本质。

    逸夫小学一直主张以学习方式的转变撬动课堂结构的转变,突出培养学生的倾听力、思考力、表达力和创造力。他们每一年都有一个主题。2014年的主题是以学习方式的转变撬动课堂教学转型;2015年提出学习是学习者的足迹所至,只有让学生有参与感才能有获得感,有了获得感才能产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强调学置于教之前,以学生为主体、学习为中心,追求“学生是风景,教师是背景”的课堂画面;2016年倡导“低结构的教”促进“高结构的学”,坚定不移地从教中心转向学中心,用结构的力量改变课堂;2017年开始推进日本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建设,提出课堂要营造伙伴之间相互倾听、协同共学的课堂文化,课堂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挑战高品质学习的机会,要让“角落里的花朵”也有春天。

    “教育不应该只是为美好生活而准备,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充满爱与美的生活。”马东贤一直视这句话为教育信念。因为这样的信念,他和他的团队正在走出“一片天”。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