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在从教途中拾级而上
骆 斌

    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一晃已有10余年了,长短又岂能仅从数字上来计算,只是心中对教师这个角色又有了一番新的体认。随着这个认识的清晰,心中也愈发恐慌: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有时作用十分巨大,有时又甚是微小;在一定程度上你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在另一种程度上你却无能为力。

    既然身为教师,我们仍然要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在这条努力向上的路上,我认为具备“知、智、仁”三种特质尤为重要。

    首先,先谈谈“知”。作为教师,你需要知道教师的基本要求,知道你所任教学科的特点及这个学科的知识体系,知道你所面对的学生(包括他们的身心、认知特点等)。这也仅停留在“知”的层面而已,可是又有多少教师做到这一点了呢?可见,“知”着实不易。

    其次,谈谈“智”。智分为“聪”与“明”。何为“聪”?无非用眼认真观察,用耳仔细聆听,用心细细思量,用口恰当表述。对教师而言,就是眼中是否有学生,是否认真关注学生的变化?耳中是否有学生的发言,是否仔细聆听过学生内心的声音?心中是否装着学生的冷暖,考虑学生的真切感受?

    所谓“明”,简言之为“明白”。明白实在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词了,在众人眼里算不上什么。可是,真正“明白”的人却不是太多,真正把事做“明白”的也不多。比如作为教师,我们是否明白什么是教育?什么是适合学生的教育……

    怀特海说,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是学校教给学生的知识无用?是教师的教学令人厌倦?都不是。现在我们能理解了,最有价值的教育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教养。这就是日积月累的所谓‘积淀’。既然‘剩下的’才是‘教育’,那么为什么不在学校教育阶段多教一些能够留住的东西,让他们多‘剩下’一些呢?”这是特级教师王栋生的观点。

    我曾听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讲过这样一件事:某日,一个学生找到他说:“校长,我们想请你周六与我们一起去天津,怎么样?”李希贵当即查了自己的日程,周六没有安排,于是一口答应。到了周六,李希贵跟几个学生一起到了天津,考察了一圈,当日返回。一路上,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故事发生。

    回到学校后的一天,李希贵在路上遇到了那个组织考察的学生,他认真地对李希贵说:“校长,上周到天津,你让我们很受教育。”学生的话让李希贵思索了很久。其实,李希贵一路上并没有“教育”学生,也没有对他们的考察进行任何指点,甚至没有叮嘱过安全问题,为什么他们会感觉很受教育呢?在这里,李希贵把教育诠释为“陪伴”。

    看到这里,我们仍会问到底什么是教育?其实,以上这些人才是把教育看得“明白”的人!正所谓“大德无形,大化无痕”,只要“道”上是精确的,所谓的“技”也就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了。

    最后,谈谈何谓“仁”。“仁”字由两个“人”组成,所谓仁,就是要学会“容”。容,有“容颜”“容忍”等之意。当你容下一个人时,你可以组建一个家庭;当你容下一群人时,你可以组建一个团队……

    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反思自我的教师生涯,我们容忍了自定义下的“差生”吗?我们容忍了学生的“错误”吗?每一天与学生接触、相处时,注意到了我们应有的“容颜”了吗?

    正所谓“仁者无敌”,我们需要努力的还有许多。

    教师之路,让我们在知、智、仁之途上拾级而上!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玫瑰园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