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16日 星期三
在“游学”中追寻美好教育
本报记者 孙和保

    “晨读前先冥想,这样的感觉该有多美;下午课前自主默写,课堂上似乎听得到每个生命自主性慢慢舒展的声音;六年级的讨论课(心理课)上,学生进行自我情绪觉察,把课堂与生活的距离缩短到极致……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师生的生命如此舒展、环境如此温暖通透……”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中学心理教师陈杨丽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芳林路小学跟岗学习一天后心生赞叹。不难看出,短短一天的时间里,从晨读到讨论课、从教学设计到家校融合,给陈杨丽带来许多触动。

    新年伊始,中国教师报为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开办的教研员教科研训能力提升班在洛阳市开启第一站。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各科室负责人、教研员以及心理教师在校长周扣平的带领下,一行37人从温暖如春的南国飞往正值“冰冻”模式的北方,开启为期5天的“游学”之旅。

    在洛阳市西工区西下池小学,当大家看到一所外来务工子女学校通过营造从成人立场到儿童立场的有准备的环境、课程、活动,让孩子在学校享受一种有尊严而高贵的学习生活,大家一阵阵惊呼,“这里的孩子真幸福”。这也是西工区教体局局长李艳丽倡导“心教育”的初衷。

    据李艳丽介绍,只要有时间走进校园,她都会进行校园文化观察。当她看到一个孩子驻足在学校教师的笑脸墙前久久不愿离开时,“我不知道孩子内心是什么感觉,但他脸上洋溢的表情足以证明孩子与文化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好教育可以颠覆一个人原生的文化背景”。

    对美好教育的共同追寻让周扣平对“心教育”所做的探索与实践大加赞赏,“海沧区也有外来务工子女学校,我们做了许多努力消除横亘在孩子身上的不自信,西工区的做法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周扣平与团队成员先后走进芳林路小学、外国语小学,从“和雅”教育到“播种未来”的办学理念,这种区域整体推进,每所学校又结合自身实际创生符合自己办学特色的做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当一行人在赶赴下一个目的地时,10位心理教师分别走进西下池小学和芳林路小学进行跟岗学习,深入了解“心教育”。这也就有了文章开头陈杨丽的学习感悟。

    游学的第二站是江苏省苏州市教师发展中心。开放的场地、功能齐全的功能室以及苏州图书馆分馆的入驻,让苏州教师发展中心成为苏州本地教师成长的“孵化器”,也成为“苏派”教育对外发挥辐射作用的“聚能场”。

    在第三站江苏省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昆山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秦春勇与苏州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唐爱民在交流中都透露出两地教育在发展中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聚焦于信息化在区域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无论是苏州线上教育中心还是昆山空中课堂,都是在通过信息化实现区域教师培训的同时,利用“互联网+”把学生、家长、社区、专家聚合在一个平台上,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社会,实现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与解决“三点半”难题的“一箭三雕”,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近年来,海沧区也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从区域推进阅读到成立名师工作室再到学习共同体的探索,在通过自身努力推进区域教育整体前进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走出去打开视野。哪个区域都有值得学习的经验和可借鉴的地方,通过‘游学’研修,在找到自己短板的同时也树立起海沧的教育自信、行动自信、文化自信。”周扣平如是说。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