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6日 星期三
负暄琐话
管窥《史记》
温旭东

    东汉班固称《史记》“实录”,唐代韩愈评《史记》“雄深雅健”,明朝钱谦益论《史记》“炳如日星”……这些评论可谓恰如其分。

    《史记》共130篇,篇章不少,体系完备,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深远。清代学者赵翼曾说:“古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其后沿为编年、记事二种。记事者,以一篇记一事,而不能统贯一代之全;编年者,又不能即一人而各见其本末。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真可谓确论。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提出“史才三长”,即史才、史学、史识,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史德”之说。个人认为,在“才学识德”之前还应加上“史观”。司马迁的史观即为《报任安书》所云:“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究天人之际”和“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自然可以“成一家之言”。

    《史记》的思想内容庞杂,但又相互呼应、各成体系,使得读者有迹可循,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史记》怀疑天道、反对战争。天道无常,人间必有善恶,善恶必有争斗,争斗必有倾轧,可以参看《晋世家》《伯夷叔齐列传》《淮阴侯列传》等文章。二是《史记》颂贤君、褒能臣、怜英雄、憎谗者。司马迁具有英雄主义情怀,笔下大多数英雄都是早年时运不济、历经磨难,甚至濒临死亡,后期则逆转人生,功成名就,但最终却是兔死狗烹的悲剧下场。国君身边总有进谗的佞臣小人,这类人物往往志大才疏、心术不正,可以参看《孝文本纪》《越王勾践世家》《田单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文章。三是《史记》尊黄老、崇儒学、恶法家。汉承秦楚的动荡,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百废待兴,道家的清静无为成了汉王朝初年的基本国策,统治者自然也极推崇黄老学说,可以参看《曹相国世家》《留侯世家》《老子韩非列传》等文章。经过文景之治,民日富而国益强,到了汉武帝时期的国力更是异常强大。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官吏多用精通“五经”者,可以参看《儒林列传》《礼书》《乐书》等文章。然而汉武帝穷兵黩武,在重用儒生的同时其实更看重法家。司马迁洞幽烛微,批判法家人物,可以参看《老子韩非列传》《商君列传》《酷吏列传》等文章。四是《史记》批判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司马迁屡书利尽交疏之事,可以参看《孟尝君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汲郑列传》等文章。五是《史记》歌颂民族一家,反对暴力。司马迁把黄帝写成我国古代有传说以来最早的帝王、领袖,而且是境内各民族的共同祖先,西秦、南楚、东部吴越、北部匈奴等都是黄帝子孙,可以参看《五帝本纪》《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等文章。此外,《史记》还有以揭露统治阶级阴私腐朽为主旨的篇章,如《秦始皇本纪》《孝景本纪》《五宗世家》等;以德政兴国为主旨的篇章,如《鲁周公世家》《燕召公世家》等;以“士为知己者死”为主旨的篇章,如《刺客列传》等;以歌颂下层人物为主旨的篇章,如《平原君虞卿列传》《滑稽列传》等。

    《史记》既是杰出的历史著作,又是杰出的文学著作。在历史方面,《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这一写法,确立了史学独立的地位,使得史学成为独立的门类,有着独特的审美。在文学方面,司马迁常用小说笔法,直接影响唐传奇及后世小说。比如,《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诸葛亮之草庐,与《刺客列传》中严仲子三顾屠户聂政之茅庐类似;徐庶之母为坚定徐庶辅佐刘备之心投缳而死,与《陈丞相世家》中的王陵之母为坚定王陵辅佐汉王之志伏剑而死类似。《留侯世家》一篇奠定了熔兵家、道家智慧为一炉的军事人物模式,后代文学作品中有关军师人物的形象,往往自觉遵循这一模式,比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水浒传》中的吴用、《兴唐传》中的徐茂公等。《史记》对后世散文也有着巨大影响:《魏世家》的写法和司马迁对魏国灭亡的认识,直接影响宋人苏洵的《六国论》;《留侯世家》中的张良、《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贾谊,分别影响苏轼的《留侯论》和《贾谊论》;《曹相国世家》的写法直接影响唐人韩愈的文章《曹成王碑》;等等。

    《史记》无疑是伟大的,但任何事物都难逃时代的局限性。司马迁在描写法家时不够公正,这种倾向见于《孙子吴起列传》《商君列传》等;司马迁秉持阴德阴祸之说,观念较为陈腐,参见《陈杞世家》《韩世家》的赞语;世家的个别世系混乱,列传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参见《魏世家》《齐世家》《苏秦列传》《张仪列传》等。此外,《史记》还有个别篇章已经佚失,晋人张晏就认为有10篇文章属于“有目无录”。

    《史记》是一部宏大而深邃的著作,需要不断阅读、不断探讨,每个人对《史记》也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看法,所以以上观点只是自己关于《史记》的“管窥”而已。

    (作者单位系新疆巴州库尔勒市实验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