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4日 星期三
悦读·话题
构筑乡情文化堡垒
蔡其勇

    自2006年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已实施17年,缓解了我国西部乡村地区师资数量不足的情况,为乡村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基础。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蹇世琼新近出版的《“坚守”还是“离开”——新生代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叙事研究》一书,基于对新生代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叙事研究,围绕“坚守”还是“离开”两个选择持续追问,探索了新生代特岗教师在3年乡村学校基本服务期间的职业认同变化,从政策执行末端实践者的视角观照“特岗计划”的实施成效,助力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该书将新生代特岗教师的留任问题置于我国城乡社会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之下,立意于乡村教师留任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的理性判断,直面新生代特岗教师在乡村学校内生性专业发展面临的众多现实困境,以回应“特岗计划”实施以来的痛点和难点问题。

    荷兰教育专家科瑟根建构的“教师变化洋葱头模型”显示,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职业行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该书以新生代特岗教师第一人称称谓建构了“我是谁”“我要离开吗”“我要去哪里”等职业认同核心问题的分析框架,对新生代特岗教师的家庭背景、职业认知、流动方向等进行了深入且详细的研究。研究发现,无论新生代特岗教师在3年基本服务期间是否成为优秀教师,他们的理想流入地都是父母所在地县城或个人情感归属地县城中小学。入职动机的现实性、工作场域的条件艰苦性、入职后专业发展的受限性等,是新生代特岗教师“离开”乡村学校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作者在书中进一步指出新生代特岗教师是“矛盾的社会理性人”,虽然深受社会价值观的代际差异变迁影响,但他们依然秉承一种传统文化模式下普通社会个体职业认同的自我监控策略,采用“心安”和“无违”的调和方式调整他们的职业认同矛盾。这个过程中,新生代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建构是他们理性选择的决策过程,他们自己则是难以内化的“特岗计划”理性行动者。最后,该书指出:要提升新生代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需要解决如何在“离农”教育机制下为他们构筑乡情文化堡垒、如何引导他们在乡村学校找到归属感等关键问题。

    该书是蹇世琼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生代乡村教师乡村社会融入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行文风格朴实明净,其叙事范式十分贴近新生代特岗教师的真实生活和发展现状。全书基于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跨学科性视角,为读者呈现了较为详细的追踪研究过程,资料翔实、案例丰富,同时也有较为深刻的跨学科性理论洞见。正如西南大学原校长宋乃庆教授在“序”中所言:“理实共生”在本书中得到了较好体现,全书散发着较为浓郁的人本主义和生命关怀。该书值得乡村教育的关心者、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者等认真学习和参考借鉴。

    (作者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中国教师报